湿疹的概述
发布时间:2024-12-12 18:00:17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容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异常、遗传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刺激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
湿疹的发病原因
内部因素
- 遗传因素:
湿疹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个体患湿疹的概率会相对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可能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使得机体更容易对各种内外源性刺激产生过敏反应,进而引发湿疹。例如,一些特应性皮炎患者,其亲属往往也有类似的过敏性疾病病史,体现出了明显的遗传关联性。
- 免疫功能异常:
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维持皮肤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免疫系统出现失衡时,容易诱发湿疹。比如,机体的免疫细胞过度活跃,会错误地将皮肤正常的结构成分识别为外来的抗原,启动免疫应答,释放如组胺、白介素等炎症介质,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湿疹症状。另外,免疫功能低下时,皮肤抵御外界病原体和刺激物的能力减弱,也更容易引发湿疹,像患有某些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药物或者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人群,患湿疹的风险就会升高。
-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其屏障功能对于维持皮肤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当皮肤的角质层含水量降低、皮脂分泌减少、细胞间连接结构被破坏等情况出现时,皮肤屏障功能就会受损。例如,频繁地过度清洁皮肤、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护用品、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中,都会破坏皮肤的屏障,使得外界的过敏原、微生物等更容易侵入皮肤内部,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引发湿疹。
外部因素
- 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可能诱发湿疹,像气候变化,在寒冷、干燥的冬季,皮肤水分流失加快,容易变得干燥、粗糙,增加湿疹发病风险;而在炎热、潮湿的夏季,汗液分泌增多,若不能及时清洁,汗液中的化学成分以及滋生的微生物等会刺激皮肤,也容易诱发湿疹。另外,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工作中接触油漆、洗涤剂、消毒剂等,这些物质会直接刺激皮肤,破坏皮肤屏障,或者引发过敏反应,导致湿疹出现。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烟雾等污染物附着在皮肤上,同样可能成为诱发湿疹的因素。
- 过敏原刺激:
食物过敏是常见的诱发湿疹的因素之一,常见的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鱼虾、花生、坚果等,这些食物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的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湿疹样皮疹。接触性过敏原也不容忽视,例如某些金属(如镍、铬等),常见于首饰、手表带、腰带扣等物品中,皮肤与之长时间接触后可能出现过敏,诱发湿疹;还有化妆品、护肤品中的香料、防腐剂等化学成分,对于一些敏感皮肤的人来说,也可能是诱发湿疹的 “元凶”。此外,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发皮屑等,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也可能引发全身性或局部的湿疹反应。
- 微生物感染:
皮肤表面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人体处于共生状态,但当皮肤屏障受损或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微生物可能会大量繁殖并引发感染,进而诱发湿疹。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与湿疹相关的细菌,它可以在皮肤表面定殖,释放毒素和酶,破坏皮肤的正常结构,加重皮肤炎症,使得湿疹症状加剧,而且湿疹患者皮肤破损处更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另外,马拉色菌等真菌在一些特定部位(如头皮、颈部等)过度繁殖时,也可能引起脂溢性皮炎等类似湿疹的皮肤炎症表现。
湿疹的症状表现
急性期症状
急性期湿疹通常起病较急,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基础上的密集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疱液清亮,水疱破裂后会有明显的渗出,形成糜烂面,边界往往不清楚。这些皮疹常常会融合成片,瘙痒症状十分剧烈,患者常常会不自觉地搔抓,搔抓后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而且皮疹好发于头面、耳后、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以及阴囊、肛周等皮肤褶皱处,由于这些部位皮肤相对敏感,更易受到外界刺激,所以急性期湿疹症状在此处表现得较为突出。
亚急性期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急性期湿疹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进入亚急性期。此时渗出减少,红肿、水疱等症状也会逐渐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瘙痒程度依然比较明显,但相较于急性期可能稍有缓解。皮肤表面开始出现一些细碎的鳞屑,是皮肤修复过程中角质层代谢加快的表现,而结痂则是之前渗出液干燥后形成的,这个阶段的湿疹皮疹形态相对多样,颜色也从急性期的鲜红逐渐转为暗红色,分布范围可能会有所扩大或者缩小,取决于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等情况。
慢性期症状
慢性期湿疹多是由急性、亚急性期湿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转变而来,也有的患者一开始发病就表现为慢性湿疹。其特点是皮肤增厚、粗糙,有苔藓样变,皮肤纹理加深、增宽,外观看起来像皮革一样,常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使得皮肤颜色变得不均匀。瘙痒症状呈阵发性发作,尤其在夜间、情绪紧张、受热等情况下更容易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慢性湿疹好发于小腿、手部、耳部、肘部、阴囊、肛周等部位,这些部位由于经常受到摩擦、搔抓等刺激,皮肤的修复过程受到影响,容易形成慢性炎症改变,而且慢性湿疹病情容易反复,较难全面治疗,需要长期的护理和治疗。
湿疹的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
医生在诊断湿疹时,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的时间、起病的急缓、皮疹出现的部位、症状的变化情况、是否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接触性过敏等)、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的过敏性疾病病史以及既往的治疗情况等。例如,如果患者提到近期更换了护肤品后皮肤开始出现瘙痒、皮疹等症状,那么护肤品中的成分过敏诱发湿疹的可能性就较大,医生会重点关注这方面情况,并进一步询问护肤品的具体成分等信息,为后续的诊断提供线索。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时,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皮肤湿疹的形态、分布、大小、颜色等特征,判断其处于急性期、亚急性期还是慢性期,同时查看是否有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情况。比如看到患者皮肤有对称性分布的红斑、丘疹、水疱,伴有明显渗出,多考虑为急性期湿疹;若皮肤以鳞屑、结痂为主,红肿减轻,则可能处于亚急性期;而发现皮肤增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表现,就基本可以判断为慢性期湿疹了。此外,医生还会检查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皮疹或皮肤问题,全面评估病情。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可以了解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血细胞的情况,在湿疹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机体存在过敏或炎症反应,白细胞计数在继发感染时可能会升高,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合并有细菌感染等情况,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过敏原检测:
对于怀疑是过敏因素导致的湿疹患者,可进行过敏原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斑贴试验以及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等。皮肤点刺试验适合检测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通过将少量常见的过敏原提取物点刺在皮肤表面,观察皮肤的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将可疑的接触性过敏原贴敷在皮肤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有无红斑、水疱等过敏反应;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 IgE 抗体水平来判断过敏情况,虽然过敏原检测结果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确定具体的过敏原,但可以为患者提供参考,帮助其在生活中尽量规避可能的致敏原,减少湿疹的发作。
- 皮肤病理检查(必要时):
对于一些病情复杂、诊断困难的湿疹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皮肤病理活检,通过取小块皮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如表皮的增厚、角化异常、真皮层的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类似湿疹的皮肤疾病,不过皮肤病理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谨慎选择。
湿疹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 避免诱发因素:
找出并尽量规避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的因素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如对于明确食物过敏的患者,要严格禁食过敏食物;因接触性过敏的患者,要避免接触相关的过敏原,像对镍过敏的人,要避免佩戴含镍的首饰等。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搔抓、摩擦皮肤,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而且要尽量避免接触刺激性的化学物质,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洗护用品,在干燥的季节注意皮肤的保湿,减少湿疹的发作。
- 皮肤护理:
皮肤保湿对于湿疹患者至关重要,应每天规律地使用保湿润肤剂,最好在洗澡后皮肤还未完全干燥时涂抹,以锁住皮肤水分,增强皮肤屏障功能,可选择含有甘油、凡士林、神经酰胺等成分的护肤品。洗澡时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 32℃ - 37℃为宜,避免使用强碱性的肥皂等清洁产品,尽量选择温和、弱酸性的沐浴露,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通过科学的皮肤护理,有助于缓解湿疹症状,促进病情恢复。
药物治疗
- 外用药物:
根据湿疹的不同分期,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在急性期,渗出较多时,可先用 3% 硼酸溶液、0.1% 依沙吖啶溶液等湿敷,起到收敛、减少渗出的作用;待渗出减少后,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具有抗炎、抗过敏、止痒等作用,但使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时要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防止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对于亚急性期湿疹,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与氧化锌糊剂混合外用,既能发挥激素的抗炎作用,又能利用氧化锌的干燥、收敛作用。慢性期湿疹,可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封包治疗,或者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这类药物相对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小,尤其适用于皮肤薄嫩部位以及需要长期用药的情况。
- 口服药物:
瘙痒症状明显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进行止痒治疗,常用的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第二代抗组胺药,安全性较高,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能有效缓解瘙痒,改善睡眠质量。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广泛皮疹或者继发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短时间内控制病情,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如继发细菌感染时)等其他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并且在病情缓解后要逐渐减量停药,防止病情反跳。
物理治疗(辅助治疗)
对于一些慢性湿疹、顽固难治的湿疹患者,物理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比如紫外线照射治疗,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能够抑制皮肤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促进皮肤细胞的正常分化和修复,减轻湿疹症状,但紫外线照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皮肤类型、病情等确定合适的照射剂量、频率等参数,避免出现皮肤晒伤、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湿疹的日常护理与预防措施
饮食护理
- 规避过敏食物:
了解自己的过敏食物后,要严格忌口,像前面提到的牛奶、鸡蛋、鱼虾等常见致敏食物,如果不确定具体的过敏食物,可以通过过敏原检测以及日常饮食的观察来判断,记录每次食用新食物后皮肤的反应情况,一旦发现食用某种食物后湿疹症状加重,就要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减少因食物过敏导致的湿疹发作。
- 饮食均衡:
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等食物,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湿疹的发生和复发。例如,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如橙子、草莓、西兰花等)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帮助减轻皮肤炎症;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瘦肉等)对皮肤的修复和免疫调节也有一定益处。
生活习惯调整
- 规律作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证每天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维持机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湿疹的发病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湿疹病情的恢复,避免因作息不规律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使湿疹症状加重或反复。
- 适度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坚持几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预防湿疹的复发,但运动后要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物,避免汗液长时间刺激皮肤,诱发湿疹,而且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防止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 环境管理: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减少灰尘、尘螨等过敏原的积聚,室内湿度保持在 40% - 60% 为宜,可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进行调节,避免环境过于干燥或潮湿,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微生物,对于有宠物毛发皮屑过敏的患者,尽量避免饲养宠物,降低湿疹的诱发因素,营造一个利于皮肤健康的生活环境。
总之,湿疹是一种较为复杂且容易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日常护理和预防措施,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改善皮肤状况,提高生活质量。